八极拳的来源、分布、特点及基本功法

来自: 网络 / 来自互联网

  • 源流

八极拳是我国北方拳种之一,又称“开门八极拳”、“岳山八极拳”、“八技拳”、“八忌拳”、“把计拳”、“巴子拳”、“坐煞型”等。

该拳发源于河北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城关镇)。《沧县志》中记载:“吴钟,北方八门(极)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教人。”

吴钟(忠)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卒于嘉庆七年(公元1712一1802年)。民族有回、汉两种说法。

八极拳始于清朝雍正年间。据《沧县志》载:“《吴钟(忠)》八岁就传,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极击......。一夜方舞剑庭中,有人然自屋而下

者,黄冠羽士也,叩其姓字不答,坐(座)谈武术,皆闻所未闻,继演技击,更见所未见,遂师事之,受八极之术。道士留十年,忽日:'吾术汝尽得之,吾将逝矣》。钟泣而

拜日:'十年座下,赐我良多,惟以不知师之姓名为憾‘。道士慨然日:‘凡知‘癩’字者,皆吾徒也’,言罢辞去,不数步杳然无踪。逾二年又一人来谈,次知为癩之弟子,亦秘

其姓氏,惟日:'吾癖字也。’赠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大枪奥秘......“当时京师有神枪吴钟之称......,尊癩为一世,癖、钟为二世焉。“

据《罗疃拳谱》记载:八极拳出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此拳自古发迹,后有山东海丰县庄科村富翁吴忠老先生,素善拳术。清雍、乾年间,携资投少林寺,拜当家老禅师座前受业......,随师学八极拳及气功三年,艺业过人,望籍而归,遍历名山大川,直至陕西延安西北梭罗塞,与癞魁元学六合大枪及其它器械。后吴忠归里,在山东直隶一带做保镖并设场授徒......。后至沧州东南村镇,有吴永亦练多年,与吴忠谈技,甚为投机......,拜吴忠为师,吴永经二十年指教,其业大成。

旧《天津日报》“武当把计”一文中写到:“......先师姓吴名仲字弘声,系山东海丰县人氏,当乾隆十二年,曾受业于马胜镖为师。马师故去,乃遍访名师高友,游至山东、河南,梭罗山上有一名师姓癞名魁元,自投门下。跟师学艺八年,辞师下山,至天津南域水右,设场教弟子数年,所传八极拳,陆合枪......等,至乾隆五十六年,又赴沧州城南孟村镇,设场数载,将艺授于吴荣、丁孝武二人......。"

上述文中“癞"、“癖”二人并非真名实姓,很可能是武林中隐姓埋名之人的代称,他们究竟是何方人士,已无可查考。但将八极拳传播于世,当首推吴钟(文中“钟”字不同,可能是音同字不同,实指一人)。

还有一种说法:八极拳传自河南岳山寺张岳山。此说尚待进一步考证。

八极拳开始叫“耙子”,初在沧县流传,后传至其他地区又得到广泛发展,并逐步形成大架子,小架子两大支派。八极拳流传至今约八、九代,其中吴秀峰、李书文、霍殿阁、马风图、马英图等人对八极拳的传播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 分布

 

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四川、广西、辽宁、黑龙江、京、天津。

 

  • 拳理

八极,言八方极远之地。八极拳有出手四面八方,可达极远的地方之意。

八极奉诸多练法,其核心是“六大开“、“八大招"。

六大开:指顶、抱、单、提、挎、缠六种基本方法,是各种动作的母系。拳谱中讲述六大开:”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提挎合练单扬打,顺步腰身便是缠,翻身顶肘中堂立,打开神拳往后传。”

八大招:(1)阎王三点手,(2)猛虎硬爬山,(3)迎门三不顾,(4)霸王硬折缰,(5)迎风朝阳掌,(6)左右硬开门,(7)黄莺双抱爪,(8)立地通天炮。

劲力:讲求崩、撼、突击。崩,如山崩之势;撼,如震撼山岳;突击,为用法突然,动作干脆。须贯通于肩、肘、拳、胯、膝、脚六个部位。发力瞬间要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以刚劲为主。

行气:要求始于闾尾,发于项梗,源泉于腰,行步若蹚泥,气要下沉,忌浮。

身法九要:(1)意正身直,(2)松肩气下,〈3)外方内圆,(4)含胸拔顶,(5)抖胯合腰,(6)手脚相合,(7)气力贯通,(8)三盘连进,(9)意守丹田。

步法:不丁、不八、不弓、不马,即用拥搓步、跺碾步和翻身跺子。步法歌决: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飘摇。还有“八极,八极,两脚不离地”的说法。

技击手法:讲求寸截、寸拿、硬开硬打、挨、戳、挤、靠、崩、撼、突击。口诀日:一寸、二裹、三提、四挎、五戳、搂、七硬、八摔。

技击歌诀: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讲求三盘连击。进则发,退则稳,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

八极拳技击讲究彼不动,我不动,彼若不动,我以引手诱敌发招,随即用崩开裹进之法强开对方之门,贴身进发,三盘连击,一招三用,三法,三力,而一举成功。

练功要领:一练劲力如风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截寸拿寸出人,四练懒龙与卧虎,五练心肝胆脾肾,六练筋骨皮肉合。

 

  • 特点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主,动作简洁朴实,势险节短,猛起猛落,硬开硬打,多肘法,多直线往返。发力暴猛、刚烈,以气摧力,并发哼、哈二声。打法有挨傍挤靠,崩突击,硬进紧攻,貼身近发,寸截寸拿,以短制人的特点。

 

  • 功法

  1. 闯步、震脚:

    (1)闯步:一脚原地震脚之后,另一脚迅速向前冲而出,身体随之向前闯撞,成马步姿势。劲力充实,气势雄壮。

    (2)震脚:又称跺子脚。一腿屈膝提起,离地约二寸,然后全脚掌迅速落地下震,五址抓地。一脚为单震,两脚跳起同时落地为双震。震脚时并发“哈”声。

    (3)碾震:全脚掌着地,然后足跟提起内转、外转落地的震脚为碾震,并发“哼'

  2.  桩功:

(1)两仪马涉蹲桩:歌诀讲“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嬰儿,两肘顶山。',将人体视为“桩”,定在地上,以增加气沉丹田而产生的沉坠功。

(2)磕桩:以树木或埋设木制桩为主,要以人能将桩磕至动荡为宜。磕击部位以两前臂尺桡两骨和前臂背面。磕时面向桩,站成马步,两手握拳于腰间,先以一手抡臂内扣用桡骨棱磕第一下,再反手用前臂背侧反磕为第二下,随即将臂下垂.用尺骨棱回磕第三下,完成三次磕击后,抽回原位,再换另一手,如此顺序磕击。磕击时,马步要站稳,力量要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练毕要轻轻按摩,发现红肿暂停练习,也可将桩包上软垫继续轻练。

(3)靠桩:靠桩方法很多,仅举三例。

    1)背靠,起靠时距桩两步,面向桩成丁步,如先靠左面,右脚在前,上第一步时准备用力,先调准方向,第二步脚的落点要稍越过桩位,触桩时身体正直,左侧背部触桩,两手臂弧形前伸,两腿成马步。触桩时发力勇猛果断,同时要掌握好呼吸,用鼻孔行气,气下沉,形成三盘合一的整劲。以上动作可以重复练习,也可左右交替练习。

    2)肋胯靠,起始动作与背靠同,触桩时前手伸向桩的另一侧,形成手脚在桩两侧,将桩夹在中间,触桩部位为跨至腋下肋部。后手可向后伸直,两腿成弓步,重心可略高。

    3)胸靠,起始动作同上,用身体胸部和上腹部触桩。落步时如左步在前靠右胸,右步在前靠左胸,两手同时沿桩两侧前伸,两腿成弓步,此法忌用肩顶。

(4)打栍与踢桩:分死桩和活桩两种。打、踢死桩,主要提高击打力量和炼意志。打、踢活桩,主要培养进攻意识和灵活多变的战术。仅举打死桩,“铁沙掌”为例,练习分阶段,第一阶段练打草纸或山楂仁,或其他较软的东西,将其消毒后放人帆布袋内,用“乌龙盘打”的姿势摔打手和前臂前端部的正反两面,两手反复交替。第二阶段打绿豆,第阶段打铁沙。每个驗阶段约打一百天,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练习时要精神集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切忌之过急。

(5)七星桩:即按北斗七星组成的方位埋桩,每桩间距1.5米(以直15一20厘米的圆木为宜)。埋桩要牢固,可体耐用,柱上可以扎软物,若无条件也可选树林中相似位置的树木进行操练。练法:起式左丁步,左手在前,右手于腰间,站于一位间左侧一步远,面向桩林。开始先奔二桩,可虚晃手脚假打,也可实打实踢,打二桩后,立即回打一桩。如用虚招打二桩,则回转身再打一,如用实招打二桩,则不转身以背后动作靠打一桩,如背摔、背靠等。而后跳到一、二桩间右侧,用同样的方法奔一打二。此为一组。再后跳到二、三桩间,三、四桩间......,如此顺序击打。七桩打过后,再跳至勺心(勺心即第4、5、6、7桩位中心),轮换击打四、五、六、七桩,打过后跳出勺心,在四、三桩间外侧,向一桩处順序打出,然后收势。以上是打七星桩的路线。

击打的方法不宜硬性规定,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势打桩,因桩变势,以训练实战能力为目的。动作的选择要符合实战需要,并要实打、实踢、实摔、实靠。

为提升阅读体验,本页面被重新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