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八卦掌传承探究

来自: 原创 / 董恩明 由 爱武艺 推荐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当前随着中国武术文化逐步迈进全球一体化,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大碰击、大融合的宏观形势下,中华武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已经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青少年是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主体,振兴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关键在青少年一代。八卦掌作为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门派,如何进一步振兴与发展,是我们业界内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绵延不息,重于传承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祖师爷立志高远、胸怀大志、铭心悟道、刻苦砺练,最终创造出八卦掌并流传后世。八卦掌依据中国古老的周易文化,其精髓讲究顺乎自然,天人合一,相生相克,万物和谐,同时糅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中国兵法的思想精华。通过肢体语言动作将八卦极其生动准确地演绎出来。对于青少年来说,武术具有天然的吸引魅力,追求习武是一种传承武术文化的天性表现。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武术传承与学习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懒惰作风等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绝大多数青少年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被父母甚至更上一辈人宠爱有加,自小娇生惯养,造成了这一代人怕吃苦受累,高傲自大、意志薄弱、唯我独尊等不良习惯,有的家长送孩子习武动机很单纯,就是为了让孩子减肥,让孩子玩得开心或是怕挨欺负。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家长眼光放的比较长远,送孩子习武就是培养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习武锤炼健康的品格和身体,长大以后成为一名能够自立于社会的合格公民。

其实,对于青少年来讲,练习武术确实是一种毅力和身体的双重考验和磨练,不经过长年累月的摔打苦练、潜心悟习难以修成合格的武术人才。由此可见,文化传承的过程似是一番苦行僧式的修炼过程,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神圣历史使命。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中宣部和教育部于2004年4月联合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了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适量增加武术教学的内容。这就从国家政策上规定了中国传统武术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几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大多数有条件的中小学纷纷在体育课中增加了武术教学的课程,加强了武术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软硬环境建设,全国各地民办武术学校如雨后春笋(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同时,从国家到地方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青少年武术竞技比赛活动,从中发现了一批武术好苗子,为推动青少年武术事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今年,康戈武老师亲自挂帅推动段位考评员的培训及推广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在新形势下,还提出了“六进”,及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尤其武术进校园,从儿童、学生开始培养尚武精神,由浅至深的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八卦掌的爱好与追求,激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单纯喜好到有使命感,这对传承中华民族武术文化将起到重要推动意义。

二、内外兼修,崇尚武德

八卦掌以其独特的动作套路和蕴含的神秘的周易文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研究课题。学习八卦掌讲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入繁的过程,特别适宜青少年练习。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和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在心理上是迈向逐步成熟的时期。他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缺乏独立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还处于比较脆弱时期,不时暴露出天真个性的弱点。

中华国术文化博大精深青少年习武者要内外兼修,崇尚武德。“武德”一词最早出自春秋《左传》,它从七个方面归纳武德内容:禁暴、戢兵、保大、化公定、安民、和众、丰财。据此,历史上各代武林门派都规定了本门派的武德标准和戒律。今天,人们极力推崇内外兼修,崇尚武德,把修行武德作为每一个习武者必备的德行,讲究外练身手,内修品德。要求习武者要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在习武的过程中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锻造赋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攻防技能水平,这是对武德的概括诠释,也是习武之人安身立业的基础。对于青少年习武者来讲,传统武德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历代武林豪杰皆胸怀天下,牵系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一旦国家和民族事业需要不惜献身捐躯,这种高尚的品格一直激励着武术传承人。对于青少年习武者来说,必须树立良好的武德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先辈英豪为学习的楷模和崇拜的偶像,从而激发习武热情和动力。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年幼时,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他将此铭记在心,为保家卫国而刻苦习武。当金兵进犯中原时,他挂帅出征收复失地。后遭奸佞秦桧所害,临终前写下气贯山河的《满江红》,抒发了远大的政治襟怀。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是一代智勇双全的武林英雄,武艺高强,心存致远,在国家和百姓利益遭受外来侵害时,身先士卒抵御外辱,留下了“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的千古绝唱。解放军上将许世友将军身怀武功绝技,英勇杀敌,屡立奇功,成为扬名军内外的一代骁将。由此可见,武德教育包含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儒家讲:“天健行,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弘扬一代武林名人的英雄故事,让他们懂得习武的真正意义,培养刻苦习武、报效祖国的宏远志向。

三,海纳百川,创新模式

可以说,青少年是怀着对武术好奇心和对武林英雄崇拜的心情开始习武的。他们对武术的理解范畴只是停留在影视当中,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习武的目的和艰辛。当前,中华国术的传承渐渐懈怠不前,虽然一些拳种传播甚广,但早已失去了国术的内涵,更趋向于表演或是健身操。然而,外来品却大行其道的渗入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受到了家长儿童的追捧,而我们的传统国术,后生力量,却萧条零落。对此,我们不该自省一下吗?我觉得我们失败在了对国术的宣传和教学方式上。不能为了习武而习武,重要的是身心领域的洗礼,崇奉尚武之德。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合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身体特点,从培养他们对武术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对中华国术的敬仰和崇拜,生习武之情,老师做到教学气氛神圣严谨,不失活跃,教练有序。八卦掌传统教法粗分四步,第一步,走桩。第二步,套路。第三步,器械。第四步,散手对练。对于一个孩子没有外家拳的基本功,是难以掌握八卦走桩的,很多孩子省去了八卦走圈这步,直接奔主题,习练套路,练得多熟练流畅也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灵性和内涵,更别说是练器械和散手对练了。至此,我们应该看清形势,海纳百川,吸取好的国际型的现代武术管理模式。我认为武练可分四个环节,第一,热身环节,进行多元化科学性的热身,起到抻筋拔骨,把基本功夯实。第二,基础环节,走桩和双人对桩,既美观又互动性强,增加兴致。套路要编排,简练合理不失拳种特性内涵。第三,纠错环节,采用趣罚,激励其进取心。第四,实战互动环节,让学员以游戏形式进行对抗性攻防互动,激发兴趣,活跃气氛。文练,第一,修心,静心坐忘,以打坐的形势,消除燥做之心,养心守神。第二,懂劲,简单试力,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技巧,提高对抗性科目的兴趣。第三,悟道,简易讲解八卦掌理论心法,宣贯国术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激发他们坚忍不拔,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样能培养出青少年的助人为乐,团结互助,谦虚礼貌,尊敬师长,爱国爱家的高尚品质。这只是习武之路的一个开端,当他们真正上道的时候,才真正是构建国术传承的重任的时候,按武林先辈们的传统教法,逐一规范修炼,一路下来,陪伴者着他们,使他们身心、意志得到升华,它足已改变他们的一生,使之终身受益。

四、有形展示,昭示后人

在中国,武术门派众多、传承方式差异、展现方式不同。有的门派没有更广泛地发展传承下去,更多的原因是普及推广不够造成的,是武术自己把自身演绎的很神秘,使一般大众很难涉足这个“江湖”层面,即使谈及武术也是当作饭后茶余的消遣话题,好像中国武术文化距离普通大众有十万八千里。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非常重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1956年教育部编制的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提及武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教育部发出专门文件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要将中国武术列入体育教学内容。但在以后几十年推广发展情况却大不尽人意,武术教学基本处于形同虚设的尴尬地步。在近十几年以来,源宗于中国武术的韩国跆拳道却在中国各地趋之若鹜,大有后者替代前者之势,已经引起广大武林人士和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和忧虑。

中国武术文化是属于全民族的精神文化财产,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牵头、全民动手才能办好。中国武术在传播方式上讲究师徒口传心授,身传言教,具有受众面狭窄且传播周期漫长的先天局限性,不像戏剧、影视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有形有声地展示在广大百姓面前。其实,中国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对武术一直非常感兴趣,更乐见中国武术广泛传播和推广,各级政府也赞同和支持建立武术协会等普及推广组织。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一些学校已经将武术逐步列入体育教学内容,在一些地方由群众自发组织了练拳活动,选择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进行普及推广,将一直视为比较神秘的武术展示于众,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追捧和欢迎。2013年,北京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长高继武先生创建了北京八卦掌历史文物照片展馆,李秀人女士为文史资料的展出无偿提供了展室,使得无形的八卦掌国术文化有形地展示在众人面前,可见前辈们的用心良苦。家长和孩子到此之处,在看似悠闲之间就受到了八卦掌武术文化的熏陶,使广大青少年切身感受到国术文化的魅力所在,这是一件慰藉先人,启迪来者的功德事业。

梁启超先生,诗有云: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所以历史也赋予着我们青少年一代重大的使命。作为八卦掌的传人,我们有责任指引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从小身健体强,重德生慧,文武双全,为做国家栋梁打好坚实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青少年来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八卦掌作为中华武术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愿它生生不息、时代相传。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九日

参考文献:

1、 教育文稿网《浅谈对少年儿童武术精神的培训》作者郑小明

2、 教育文稿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青少年传承武术的思考》作者王龙飞、虞重干。

3、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小编注:此文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佬茂杯”八卦掌国际研讨会一等奖


扩展阅读关于本文作者【特刊】高手在民间

为提升阅读体验,本页面被重新排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