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正武术传承
陈子正故居守护人:陈佳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风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传承武术文化正当其时。
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尚武精神”的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1920年,孙中山先生写下“尚武精神”四个大字,并进一步把“尚武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保国强种有莫大之关系。”他把体育、技击、强国、富民结合在一起,提出“求自卫之道,重尚武精神。”
武术,不仅是体育,不仅是技击,也是文化。中华武术文化,流传数千年,始终没断过根。
近代以降的百年武术发展之路充满了爱国进取的武术事件和正态能量,同时也伴随着以奥林匹克运动为镜的特殊命运和综合反思。中华伟大复兴决定了坚守武术"中国属性"、正视武术"俗文化特征"以及"民间话语"的重要意义。当代武术传播必须要能够解开百年奥运心结并确立中国话语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战略,提升武术人口的整体素养对于武术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武术有真东西,有好东西,如何传承,我们任重道远,中华文明要复兴,中华武术也要复兴。”“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公布,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12项,其中有210项呈活态存在。加强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是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是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就够了,它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它是在历史中流传发展的, 应当在生活土壤中恢复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问题:可非遗不是不可移动文物,也不是放在博物馆的古董, 大多是“活态流变”的技艺。正是这个“活”,让保护增加了许多变数。
陈子正是鹰爪翻子拳120年间武术文化的积聚体,在武术的时空,他是云中之巅峰;在文化范畴,他是和煦之春风。随陈公140周年诞辰之计,为激励、鞭策、提醒后人时刻不要忘记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出杰出贡献的陈子正先师。故十九大期间,陈佳发起倡议,陈德新、陈增岱两人担任主教练,便在陈子正故居西院创办了首个以陈子正命名的武术传承班,旨在留住传统的根,守住文化的魂为宗旨,首期招募60个学员,均为李林庄村适龄儿童,义务免费授艺,每晚7时-9时练习,从未间断。
传承班是缅怀陈子正先生对中华武术事业传承的巨大贡献、高尚的武德人品、高超的武术技艺,同时旨在宣传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鹰爪翻子拳”、促进雄县和国内外的武术文化交流、提高雄县武术的影响力,同时也是让深受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欢迎和赞誉的鹰爪翻子拳在故土的新生,也为雄县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砖添瓦。
有人说,陈子正是电影陈真的原型人物,其实不全是,陈子正只是陈真的原型人物之一,而陈真是精武精神时代的综合体,不单单指哪一个人,他代表的是打破“东亚病夫”称号的,一种国人自强的精神。
我们要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也要让民族英雄“站起来,强起来”。这,无疑是雄县乃至全国的福祉。
(第一排左起第三人为陈子正)
(陈子正曾孙陈德新)
(陈子正武术传承班)
(陈子正武术传承班)